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玉塘街道田寮社区光侨路科瑞智造产业园
上世纪末,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占全球的比重已跃升为6%,建立在低成本、低税收、低端产业链基础上的“中国制造”,开始逐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此时的中国制造,技术上还需要依靠外资企业的力量。当时很多深圳制造企业的经理、主管岗位上,都大量引进了来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资深专家。
这既是当时的特色,也是当时国情的写照。
- 1 -
探路自动化
1996年,加入新公司半年后,刘少明负责牵头组建一个自动化小组,开始探索研发自动化设备。
“当时整个行业里,磁头装配主要依靠人工,但人工操作非常容易损坏磁头,所以对自动化有比较迫切的需求。”刘少明说。“当时中国工厂里的工程师,一般是一组人做工艺设计,一组人做工装夹具设计,没人做自动化设备。”
“中国自动化行业那时候还比较落后,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做自动化设备的,而且做得还不错。”刘少明说。
从1997年到2001年,刘少明带领团队边干边学,逐渐研发出大部分磁头自动化设备,研发队伍也慢慢壮大到50多人,自动化技术组也变成了自动化研究所。
“那时中国做自动化的公司,一般都是代理进口元器件,最多也是做些粗犷、简单的设备,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更谈不上产业化。”刘少明解释说,“当时我们建立的自动化装配能力,帮助所在的企业赢得很多国外订单,竞争力在磁头装配行业延续多年。”
- 2 -
独立门户
成功开发出系列磁头装配自动化设备后,刘少明敏锐的看到自动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当时发达国家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制造业转型,所以才会把人力密集型的制造转移到中国,但中国制造永远都会是人力密集型的吗?”这是刘少明思考的起点。
2000年夏天,刘少明邀请潘利明去瑞士考察,火车快到洛桑时,两人聊起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此时,他们已经在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崛起的前沿阵地磨练多年,而且都拥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将帮助更多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之前的工作经历还让刘少明认识到,率先应用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将抢占技术高地,发展成相应领域的龙头企业,如果成立一家公司,提供自动化设备定制服务,无疑将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潘总对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并且说,投资的事他来想办法。”刘少明回忆说。
回到深圳,刘少明就开始张罗成立一家专业的自动化设备公司。
此时刚刚辞掉原来工作的彭绍东,得知消息后立即加入进来。
“来深圳前,我在武汉钢铁设计院做设计工作,到深圳后,做过机械设计、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训等多种工作。”彭绍东说,“尤其是从事生产管理期间,我非常有感触。那时候深圳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有很多女工,她们的大好年华都消磨在了单调、枯燥的流水线上。当时我就在想,人不应该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应该把那些单调、枯燥、消耗体力的工作,统统交给机器,人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 3 -
创办科瑞
随着资金、人员到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给公司起个什么名字呢?
其实这个问题刘少明心里早有答案。
十多年前,攻读博士时萌生的“用自动化技术改变制造业”的想法,一直扎在刘少明心里,所以要自立门户创办自动化设备公司时,他第一反应就是,公司名字就叫“Colibri”。
于是根据“Colibri”的音译,刘少明选择了“科瑞”这两个字作为公司名称,并很幸运的顺利完成工商备案。
“Colibri寓意我们做的设备是精密、快速和灵活的。”刘少明解释说,“因为我们的自动化事业是从硬盘磁头装配的自动化开始的,所以设计logo时,我就用磁滞回线为主体,画了一只鸟,表示我们是从硬盘的磁记录出来的,后来我请懂设计的朋友看了下,他又加上一个C作为外圈,我觉得很不错,有小鸟破壳而出的感觉。”
2001年5月23日,科瑞技术完成工商注册。7月2日,潘利明、刘少明、彭绍东、何重心等17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入驻深圳南山科技园麻雀岭工业区中钢大厦7栋一楼,科瑞技术正式开业。
左起:李关明、彭绍东、潘利明、张立春、丁昭继、聂美红、陈浩、何重心、邵林、刘少明、赵亚平、任涵文、谭慧姬、黄永东、肖波、都德林、李阳林。
但正当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之际,谁也想不到,71天后,太平洋对面突发一场举世震惊的大事件,给新成立的科瑞技术来了一个下马威。
请关注官网,留意下周系列连载第4期:
《开局遭遇911,学会和“黑天鹅”共舞|科瑞技术20年连载(4/10)》。